提高质量与核心竞争力。
新西兰惠灵顿维多利亚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斯蒂芬·卡明斯(Stephen Cummings)在《清华管理评论》举办的“首届企业管理创新高端论坛上”,发表了《紫海战略》的主题演讲。卡明斯认为,每个公司都要勇于发展自己的战略,多尝试将不同甚至对立的元素联系在一起,不要再盲目跟从行业标杆。
新一代的领导者所遭遇的挑战,会与之前的领导者有着根本的不同,其中最大的不同,不是环境的改变,也不是技术的改变,而是企业发展的逻辑改变了。这需要领导者真正做出引领。
2016年3月17日,声誉研究所公布了《2016中国声誉百强企业》排行榜。纵观本次榜单,可以发现中国与世界既紧密相连却又自成一体。企业声誉在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评判企业与企业管理者得失、成败、高低的至尊标志。
许良杰的成功标尺某种程度上是一种硅谷标尺:崇尚和追求个人成功,这个过程中尊重竞争、敬畏规则、以人为本、寻求多赢,从而维护了健康蓬勃的创新创业生态。健康的生态又滋养培育了更多的个人成功。
“在边缘上竞争”理论提倡在混沌和秩序之间不断地、动态地取得平衡,非常可取。而战略的第三条路——“连续跳跃”理论则是中国企业家们的独创。
领导个人品牌终究是企业品牌的衍生物,当个人品牌已经脱离了企业范畴,而被赋予更多的个体色彩时,企业及其领导者本身,都需要思考个人品牌与企业的距离保持问题。
随着数字时代的展开,关于营销的思考与探索,哪些是可以持久的创新与模式,哪些只是一时的喧嚣与误区?纵观从传统到数字的营销发展历程,变的是什么,不变的又是什么?在营销的传统与未来之间,CEO及营销者们应如何看待营销,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,应对挑战?为了探索这些问题,王赛博士在日本东京世界营销峰会上对“现代营销学之父”菲利普·科特勒(Philip Kotler)进行了专访。科特勒给出了深刻而精彩的解答。
不管形式如何变化,唯一不变的是营销的本质,即利他、需求管理以及为消费者创造价值。只有当营销回归其本质,以“利他”为根本,才能借助“人际线”进行营销活动,构建消费者画像,洞察消费需求,为消费者创造价值。
颠覆的品牌逻辑的整体思想是:在开源品牌化环境中,把品牌当作Hub,以品牌共创价值为理论核心,以平台品牌建设为基础,以品牌生态圈为商业模式,为企业和顾客创造最大的价值。